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外国作家像易卜生一样对中国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胡适曾经写过《易卜生主义》,鲁迅曾问“娜拉走后怎样”,巴金笔下的觉慧成为第一个离家出走的女版娜拉。1935年上海左翼青年演员蓝苹因为饰演娜拉走红,随后与其他男演员传出绯闻,于是她远赴延安,于是有了日后的江青。而谁又能想到易卜生来自于挪威这样一个小国家。作为挪威文学的名片,随着挪威寻求在更大范围的文化影响力,易卜生自然成了挪威重点的研究和推广对象。在奥斯陆大学设有易卜生中心,单独为某一个人设一个研究中心,这绝非常见。 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同时又在中国知识界家喻户晓的作家,我们其实一直不敢去触碰这个题材,一方面是易卜生作品众多,另一方面其很多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的色彩,并不是一个容易处理的话题。幸运的是,我们得知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夏理扬,她目前就在易卜生中心担任副教授。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她来开启这个话题。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欢迎您来稿。那么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夏教授。夏理扬,上海人, 2003年获复旦大学英语学士学位,200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涉及易卜生、戏剧表演学、中国戏曲戏剧和翻译学等。她是国际公认的翻译家,在汉语、英语和挪威语之间进行翻译。她已翻译的著作涉及的内容有哲学、中国文化、冥想、瑜伽、小说以及戏剧等。2019年秋至2020年春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中心担任主任一职,现为该中心副教授,并参与易卜生戏剧的翻译工作。 图片:Ola Gamst Sæther 1. 您是复旦大学英语系毕业的,目前是易卜生研究领域的副教授,能否和我们介绍一下这中间的过程?或者说您为什么会转向易卜生的研究?您最后怎么会来到挪威从事这项工作? 我第一次接触到易卜生的戏剧是在复旦大学就读英文系期间。那时他的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学教科书中。我当时就很喜欢他的《玩偶之家》和《人民公敌》。正巧我读大四那年,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易卜生中心(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到复旦大学宣传招生。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递上了申请书。2004年我来到挪威攻读易卜生中心的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读了博士。 2.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中心这个机构?这算是奥斯陆大学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吗?可以招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吗? 易卜生中心是奥斯陆大学北欧文学和语言学系下属的一个研究和教学机构。从2004年起每年秋季招收硕士生,学时两年。博士生招生时间不固定,随时可以递交申请,有合格者即录取。目前中心不招收本科生。 3. 易卜生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家,也是挪威的文学名片,当时是什么原因让奥斯陆大学选择您,作为一个外国人来担任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的? 易卜生研究作为一门研究领域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自从易卜生被鲁迅于1907年介绍给国人开始,就一直有学者研究他的作品。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也经常会演出易卜生的戏剧。近几年,易卜生中心不断扩大我们的学术交流网,在世界各地都有科研合作项目。我个人在易卜生中心工作期间积累了不少学术交流经验,同时对挪威国内的易卜生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我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包括如何将易卜生研究推广到更大的学术圈,以及如何让挪威国内的年轻人对诸如易卜生的名家经典更感兴趣。 4. 作为一个从中国来的学者,在您担任主任这段时间的体验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或者说挑战? 奥斯陆大学,尤其是易卜生中心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机构。我在担任主任期间,不但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也和同事们关系融洽。要说挑战的话,那就是如何能既保持远见,把握大方向,又同时做好眼前的细节工作。 5. 您目前在这个机构主要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我目前是副教授,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我这学期教一门叫作Ibsen in Performance的课程,讨论易卜生戏剧如何被搬上舞台和荧屏。 6. 毫无疑问,易卜生是对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外国作家。伴随着20世纪初在中国的那场浩荡的文学社会和政治运动,易卜生的作品也广为人知。我们知道您曾经发文阐述过易卜生作品最早开始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并认为在中国最早的易卜生戏剧表演最可能是由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1923年完成的,而不是1914年的春柳社。当我们搜索目前的中文互联网,大部分的文章都认为首次演出由春柳社完成,这是为什么? 那是由一系列的“误读”造成的。春柳社的陆镜若在1914年于《俳优杂志》上发文介绍过易卜生的戏剧,但是并没说有上演。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春柳社上演过这出戏(如剧照、剧评、广告等)。这个误读从1930年代就开始,之后以讹传讹被一代代的学者和媒体作为事实传播。 7.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认为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而不是春柳社的原因? 这是根据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来看易卜生戏剧在中国最早的一次公演。这次演出既有广告也有多篇剧评。 8. 您认为探究易卜生作品首次在中国的演出时间和组织方的意义是什么? 具体的意义在我的文章里有详细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简要来讲,主要意义有四点。 这一发现与研究让我们重新审视: (1)易卜生以及春柳社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2)日本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3)易卜生作为经典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4)中国女性在她们自己的民权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发表在Ibsen Studies的2018年第2期,题为A Myth That Glorifies: Rethinking Ibsen’s Early Reception in China奥斯陆大学网站也有刊登。) 9. 一大批早期的中国作家都深受易卜生的影响,《新青年》刊登过胡适的《易卜生主义》,鲁迅留下过《娜拉走后怎样》,更不用说曹禺戏剧作品中易卜生作品的影子,甚至整个新文化运动都和易卜生的作品有联系。作为这个领域的资深学者,您觉得为什么易卜生的作品在20世纪初能够在中华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播? 最早将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文人圈子的是留学东洋的学生(如鲁迅和陆镜若)。那时他的作品在日本被推崇,是日本新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的日本在向西方学习,改良革新。易卜生从日本传入中国后,被一批推崇西洋文化的文人作为宣传西方民主思想的媒介,经由推广易卜生的戏剧来试图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风貌。但是,当时的左派文人圈里并非所有人都一味推崇易卜生,有些文人(如田汉)在192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文学界和戏剧界太过注重易卜生的作品,而应当用莎士比亚的作品来作为“解药”。另外,在戏剧界,1925-1926年的国剧运动也是针对中国戏剧人士过分强调易卜生问题剧而推起的。 […]
文化 深度 读者专属
和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夏理扬教授聊易卜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