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学琴,是广大华人儿童的一项重要课外活动,要么正在学习一到两种乐器,要么就是正在赶来学习的路上。很多家长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碰壁中寻找方向,针对一些典型的问题和困惑,我们有幸邀请到在音乐教育机构Baratt Due 任教的小提琴老师陈祖亭先生,为家长们就儿童音乐学习方面的问题解惑答疑。陈祖亭老师是资深小提琴教师,也是乐团的指挥。陈老师桃李天下,他的一对女儿Sara Chen和 Catharina Chen已是挪威新生代小提琴音乐家。在音乐教育领域,陈老师有相当丰富和成功的经验。本次采访由卢薇完成。 陈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通讯的采访。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简单经历。您是什么时候来到挪威以及进入barratt due 工作的? 答:我81年从上海移居挪威,87年毕业于挪威音乐学院。91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96年开始在Barratt Due, Unge Talenter教学。 2.在Barratt Due的教师介绍里面,我们看到您在上海的时候师从 Shen Nianzu,请问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这位导师? 答:沈念祖是我在上海的小提琴导师。他曾是北京中央乐团的首席,曾留苏,是David Oistrakh的学生。 对比挪威,中国的音乐启蒙教育和挪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答:挪威的音乐启蒙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先。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跟随的是苏俄体系,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世界级演奏家,但却没有培养出同等级别的作曲家,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这是否也是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所造成的结果? 答:你指的是西乐的中国作曲家吧?其实,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非常多,也很优秀,只是很多作品没有在西方国家演奏而己。 另外,中国的世界级优秀演奏家大多都是在留学后出的名,而由中国直接出来的世界级优秀演奏家应该说不多。其实也不奇怪,西方的文化往往是身临其境中更能体验。中国是注重教,这对少年儿童很有用,而你一旦到了青年期要自由发挥的时候问题来了,这不是能教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对作品的理解,这个时候西方的教育优势出来了。学生对乐曲的处理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加上老师给予引导而不是照着老师复制。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世界比赛中少儿组夺冠的很多,而青年、成年组的夺冠并不多的原因。 华人家庭的小孩学音乐,已经是一个标配,这是否跟我们的传统教育——“琴棋书画样样通”有关系? 答:孩子学音乐能培养孩子的修养及情操,无论今后是否成为专业音乐家,其音乐修养将来都是一种财富。 好,回到家长们最关心的这些问题上来。今天的问题都是从家长那里搜集来的,现在我们开始正式地一个个向您请教,第一个是入门的问题。很多家长纠结到底给小朋友学什么乐器,在乐器的选择上您有什么建议,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小朋友的乐器? 答:可以让孩子接触各种感兴趣的乐器,和孩子一起多听音乐,去适合年龄的音乐会, 作为引导。最后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家长一起沟通决定。 小朋友学习乐器的年龄因为不同乐器起步时间不同吗?比如钢琴和大提琴,起始年龄会有区别吗? 答:这是肯定的,比如说家长可以让一个三岁的孩子接触小提琴或钢琴,但很难让三岁的孩子学大提琴,客观条件不允许。 学习音乐要么是在kulturskole学习,要么聘请私人教师。奥斯陆地区的kulturskole排队时间很长,很多家长担心错过最佳入门年龄,会选择先从私人教师开始学习乐器。家长们有一个简单的划分,俄罗斯系的老师和挪威系的老师,俄罗斯系的老师比较严格,进度较快,挪威的老师比较注重兴趣的培养,学习过程比较松散,这样的理解正确吗? 答:这个情况在某些 kulturskole 的钢琴系可能有这样的说法,但不能千篇一律。你所指的应该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吧?一种是偏重技巧,另一种是偏重兴趣培养。但一般从10岁左右起,这样的情况就不多了。尤其是在我们Barratt-Due学校,人才部(Talent skole) 或大学部(Høyskoleavdeling) […]
人物 文化 读者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