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儿童绘画,对于这些描述:“智力启蒙” “想象力开发” “观察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增强” “美学修养的建立”,家长是不是特别熟悉?也特别向往?学习美术的好处不言而喻,然而真正达到以上目的,却不是那么容易。疫情以来,各种线上美术培训班,从内容战到价格战,非常激烈。朋友圈也常常看到家长展示小朋友们参加线上培训后的画作,但是却会发生一看就知道是跟着哪个app学的这种尴尬。实际上很多家长比较困惑,究竟怎样是打开通过绘画开发智力、激发想象力的正确方式?艺术门外汉的爸爸妈妈要如何提高小朋友的美学修养?成人干预的时机?对此,我们特别采访了“洪菲画室”的洪菲老师。
“洪菲画室”是我们挪威华人圈熟知的艺术家洪菲女士创建的一个绘画培训机构。在这里学习绘画的不仅有小朋友,也有很多热爱艺术的“大朋友”,洪菲画室陪伴了很多华人小朋友的成长。
《通讯》主要针对家长们对于小朋友学习绘画的一些问题,采访了洪菲老师。
🎨 洪菲老师您好,您可不可以先向我们读者介绍一下自己?
你好,提起这些好像真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我是从15岁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学习4年,之后又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就是现在的清华美院雕塑系,毕业之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92年来到挪威,目前就是一个自由艺术家,并且做一些艺术教育工作。
🎨 洪菲画室是哪一年创建的?主要招收对象是什么人?
画室是2013年建立的,马上就8年了,当时也是有些朋友的孩子想学画画,所以就找到我,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大小不一,理解力和接受力不同,学习的内容也不同,我就根据孩子的年龄,分成大小两个班,小班孩子是6—10岁,大班是10岁以上,之后又有不少小朋友的家长和一些成人,要求增加成人班,所以目前是两个大班。
🎨 有没有一些从洪菲画室走出去以后就读和从事绘画专业的学生?
哦,好像没听说有谁是考了真正的艺术专业,倒是有报考建筑专业的。其实我觉得来画室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而是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爱好和修养,我比较关心的是,在他们结束画室的学习之后,走向社会,进入大学,是不是开心?是不是在紧张困惑的时候,绘画可以帮助他们解压,放飞思绪,我只是希望他们成为快乐的人,真实的人。提起这个,让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情,画室里有个Asker的在校男孩,曾代表他们学校参加市政区的绘画比赛,既而又选入全国范畴的绘画比赛,得到了校长和区长的重视,至于将来这个孩子是否走专业道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收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 如何引导那些不太对绘画感兴趣的小朋友拿起画笔?
这个话题有点意思,我多次和家长交流过。对于学习艺术,首先是要有兴趣,比如学绘画,孩子会对颜色、形状非常敏感;学音乐,他会对节拍、旋律产生感觉。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坐在画板前发呆,那是很难受的。所以在初期阶段,老师就要引导、启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刻板地照猫画虎学习,培养感觉很重要,总听人说什么绘画感觉、音乐感觉,其实这种感觉就是艺术素质的一种流露。培养艺术感觉,不是像算数公式1+1=2,马上就得出结果,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感应。也有家长误认为,艺术细胞是天生的,要有天赋才能学,其实不然。我前面也提到,当孩子们哼唱旋律的时候,也不需要什么音调、和声等专业的音乐知识,绘画也一样,犹如哼唱,犹如讲话,它是天生的语言。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去引导,应该会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
🎨 很多小朋友从小就很喜欢涂涂画画,大人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干预,在不破坏小朋友自身的创造力的前提下有意识地给予引导?很多家长一方面很想保护小朋友的想象力,一方面又担心不恰当的介入会给予小朋友一些成人的固有思维,干扰了他们自己眼中对世界的表达,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的确困扰着每个家长,不少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孩子快速成为小画家,岂不知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是违反了儿童绘画教育理念。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学习绘画,主要是学习两大法:方法和想法。方法主要是技法,想法就是创意思维。儿童画画都是凭感觉和直觉进行色彩的涂抹,把人物、动物、图形、环境全部都纳入他们的绘画之中,许多东西是无意识的,就如开始学语,不用语法一样,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就是一种表达的途径。如果一开始就用成人规定的模式来要求孩子,动物应该怎样画,色彩应该怎样涂,画面应该怎样安排等,孩子们就很难享受创作的自由,变得束手束脚,产生依赖感,将局限在成人的概念中,对今后的成长、性格都会有影响。所以我们要启发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不知道,这样解释,说明白了吗?忘记是哪个名人说的了:惟有自由能使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最高极限。
🎨 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些阶段?几岁开始学临摹学素描比较合适?
我一直认为,5岁以下的孩子,不用去花钱学习,在家自己任意涂抹,开心就好。有家长联系我,说想让孩子早点接受正规学习,我也实话这么说的,因为太小的孩子,脑子里全是干干净净、简简单单的东西,非要灌入他们根本接受不了的想法,弄不好就彻底毁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产生恐惧感。可能我有点夸张了哈,就像有的小孩子,那么小的年龄,非让他背这诗那诗的,他也不理解,一边背一边哭,多受罪啊。6—10岁可以开始学习初步的绘画知识,让他们对色彩、形状产生兴趣,开发他们想象力的自由空间。10岁以后就可以进入素描学习,其实学习素描,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因为你再怎么画像,也画不过照相机,对吧?别笑,你是摄影师,理解的。画素描是一种训练,它可以让人有充分的时间细细观察,品味,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之后,将来画色彩或者动漫什么的,就得心应手了,所以说,画素描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
🎨 如何加强小朋友的美学修养?
加强小朋友的美学修养,真的是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性格好坏及未来的幸福和成就相提并论。儿童的心灵,是像一张白纸那样干净、纯洁,在他们像一棵植物的幼苗一样,积极地吸取养分,获取阳光,主动地观察,探寻世界时,成人应予正确的引导,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妙的、丰富的、新奇的、充满诱导和刺激的环境中,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促发。比如,去大自然中观察大自然里一切美的元素,去博物馆看美的画作,去音乐厅听美妙的音乐,总之要训练孩子用眼睛来观察,接受美好的世间万物,但尽量不要讲解过多,他们也听不懂,听不进去的,并且会厌烦。要相信,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一双眼睛。
🎨 成年人学画和小朋友学画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点?
前面说了很多关于小朋友学画的话题,他们不需要太早接触什么理论知识,而是更多地在为他们创造趣味学习,采用不同材料、题材创作出每人不同的画面。但到了成人之后,他们具有对事物更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所以他们会有目标地来学习,许多成人画画,就是他们一直向往的爱好,犹如登山、唱歌、摄影、弹吉他一样,都是工作之余用来饱满生活的。因为成人已经有了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自己的审美判断力,所以我一般因材施教,除学习一些基础造型知识之外,更多的是满足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题材和绘画材质中,来完成自己的画作,以致产生内心的愉悦感。
🎨 挪威比较有名的美术院校有哪些?和中国的美术院校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哪一方面的培养?
我刚来挪威的时候,这里有皇家美术学院和皇家工艺美术学院,但后来好像都合并成综合艺术学院了,这些还真不太了解。就我个人感觉,中国美术院校一直走的是苏联的教学系统,素描是必修课,对基础造型训练的比重比较多,创作上有些限制;但西方国家,更多的是发挥个人的个性,要求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雷同的作品是不受欢迎的。
🎨 挪威的美术院校招收学生的标准和国内不一样,他们并不需要学生非常高的写实绘画功底,更看中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是这样吗?
是的,我们那时报考学校,天天练素描,如果不过关,连准考证都拿不到。这边反之,老师看你画那么棒啦,不用考了,做艺术家绰绰有余了。我也一直跟学生说,宁可做到眼高手低,也不要做手高眼低,说白了,就是要提高个人修养,不要当个画画的机器人。当然,做设计师和艺术家,还是有些区别的。
🎨 如果小朋友从小就对绘画有特别的兴趣,立志要画画,kulturskole的美术班学习又太过松散,如果想比较扎实系统的学习,为进入美术院校作准备,可以去参加一些什么培训?
现在孩子都很会学习,他们会在网上找到无数的教程,但这需要一定的辨别能力。有些课程教出来是很油滑的技巧,画出来有一股匠气。有同学问我,什么叫匠气的画,我直白地解释,就是像商品画。当然,我不是说商品画不好,有些也是挺好的,但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审美的阶段。
🎨 您有没有一些有关的书籍推荐?
实在不好意思啊,我看的比较多的是一些中外艺术家画册。然后网上看一些艺术评论和一些艺术发展动向。
🎨 感谢洪菲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不客气,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通过你们的平台和喜爱绘画的读者交流。通讯杂志一直是我很关注的读物,是比较接地气的深受华人喜爱的杂志,从创办初期走到现在,越办越好,谢谢你们的辛勤工作和努力。
(另请洪菲老师挑选8幅在洪菲画室画画的小朋友的作品)
艺术家小传:洪菲
1977至1981 年就读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83 年至1987 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现清华美院雕塑系)。1987至1992年任教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曾在中国美术馆参加北京青年画展及全国体育美展。1992 年移居挪威。作品曾展出于奥斯陆市政厅画廊、北欧十佳新艺术展、奥斯陆特列萨艺术沙龙、奥斯陆朗姆夫由画廊、奥斯陆奥克森欧森画廊等。
洪菲的雕塑曾被收藏于伦斯古戈地区政府及挪威国家医院、挪威记者协会和个人,作品曾入选2010年多元文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