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诺奖译者李澍波访谈+读者见面会:探索约恩·福瑟与挪威文学的深层对话》

10月26日,奥斯陆的NIO House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华人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前来。此次活动以“诺奖译者李澍波访谈”为主题,由《北欧华人通讯》、挪威中文学校、NIO HOUSE和奧斯陸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联合主办,CCTV4挪威观众俱乐部提供了媒体支持。这不仅是一次对诺奖文学的深入探讨,也是一次中挪文化交流的盛会。

福瑟与挪威文学传统的传承

在活动中,主持人任颖首先向观众提问,引导大家猜测挪威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数量。挪威共有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昂斯滕·比昂松(Bjørnstjerne Bjørnson,1903年获奖)、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920年获奖)和西格丽德·温塞特(Sigrid Undset,1928年获奖)。比昂松不仅是挪威国歌的词作者,也是挪威19世纪重要的诗人和剧作家。汉姆生则以小说《饥饿》获得极高评价,作品风格标志着挪威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温塞特是挪威第一位获诺奖的女性,她的小说深入探讨了女性身份与道德冲突,极具洞察力和人性深度。

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因其极富创新性的戏剧和散文作品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福瑟以“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谈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主持人进一步介绍道,福瑟的作品展现出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与思想表达。他在获奖演讲中借用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名言,认为“生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无法言说的,只能被写出”。福瑟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语言的张力,他的戏剧和小说虽然情节简洁,却蕴藏着深刻的情感和人性观察。对于这种“无声的语言”,福瑟解释说,他在文字中尝试表现一种超越日常语言的深层意义,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被无形的情绪所感染。

澍波对福瑟作品的译介之路

作为福瑟小说作品《三部曲》的译者,李澍波博士在此次活动中带来了其翻译过程中的感悟。澍波是资深媒体人、传播学博士,曾任国内中央报刊记者、奥斯陆大学讲师和挪威米凯尔森研究所研究员。出国后曾为《纽约时报》中文版、《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多家媒体撰稿。她不仅翻译了福瑟的《三部曲》,还翻译了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的部分作品。

李澍波介绍道,翻译《三部曲》并不容易,福瑟的作品语言简洁却富含音乐性,文字中蕴藏着一种类似于巴赫音乐的节奏。福瑟在《三部曲》中通过大段无标点的文字呈现了思绪流动,这种文字节奏感令翻译者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也面临如何传达这种“无声的语言”的挑战。

福瑟本人的经历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他在少年时学习吉他,并曾组建乐队。虽然他后来不再从事音乐创作,但他认为文学已成为他新的“音乐”。澍波表示,翻译福瑟作品时能感受到巴赫音乐的灵魂,她在翻译过程中努力捕捉这种音乐感,让读者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韵律。澍波还介绍了福瑟《七部曲》中全书无一标点符号的写作风格,这种极简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澍波坦言,翻译这些作品不仅需要高度的专注,还需在语言的转换中平衡节奏和意象,让中文读者同样能被作品所感染。

挪威文学的翻译与文化桥梁

谈及翻译福瑟作品的契机,澍波表示这是她对挪威文学的深厚兴趣使然。澍波最初通过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开始了对挪威文学的翻译。这一过程中,她不仅深入了解了挪威的社会文化,也发现了挪威作家对人性和生存困境的独到理解。她还特别提到 Stiftelsen Fritt Ord(自由言论基金会)对推动挪威文学翻译与传播的重要作用。这个基金致力于资助翻译和推广挪威文学作品,特别是对那些希望将挪威文学介绍给国际读者的翻译家和出版商提供支持。澍波强调,挪威文学基金的资助使得像福瑟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能够以更高的质量和更广泛的渠道进入中文市场,促进了文化的跨国交流。

此外,澍波在回答观众关于学习挪威语的提问时,提到语言学习不应局限于词汇和语法,更应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体会语言的韵味与文化底蕴。她还推荐了一些适合了解挪威文化的文学作品,包括维格迪丝·约斯(Vigdis Hjorth)的《遗产与环境》(Arv og miljø)、阿比德·拉贾(Abid Raja)的《我的错》(Min Skyld),以及荣获各类文学奖项的诗歌、非虚构作品等。她认为这些作品不仅能帮助新移民了解挪威社会,也为深入理解挪威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

澍波还向观众推荐了适合学习和了解挪威文化的资源,如阅读APP“Nextory”、挪威播客节目《更新》(Oppdatert)、《日常心理》(Hverdagspsyken)等。她指出,这些节目涵盖了社会心理、历史事件、挪威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学习语言和理解文化的宝贵资源。

福瑟戏剧的跨文化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福瑟的戏剧作品也在中国广受关注。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排演了福瑟的《有人将至》,福瑟本人亲临观赏,并赞扬中文版是他见过的最好演绎之一。这种评价反映了福瑟的戏剧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强大感染力。澍波认为,福瑟戏剧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哲学思考可能更为东方观众所理解,这也许是因为东方文化中也有对沉默、内敛情绪的高度重视。福瑟通过简洁却充满张力的对白,使观众在宁静中感受剧中人物的复杂内心,进而产生共鸣。

豪格诗歌的跨文化朗诵体验

在活动的互动环节,澍波和读者朋友们一起用新挪威语和中文朗诵了挪威著名诗人奥拉夫·豪格(Olav H. Hauge)的诗《就是那个梦》(Det er den draumen)。这首诗以童年和自然意象为主题,表达了在梦境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豪格通过细腻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澍波朗诵后,还邀请观众用中文朗读了诗歌的翻译版本。此外,还朗诵了另一首关于陶潜的诗(T’ao Ch’ien),探讨了陶潜的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这些互动,观众通过不同语言的表达体验到诗歌的共鸣,使得豪格与陶潜的意象在中挪文化中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次活动让华人社区对挪威文学的理解更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福瑟等挪威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中挪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活动尾声,李澍波向Nio House Oslo 和中文学校赠送了《三部曲》。

此次活动在YouTube《北欧华人通讯》的官方账号进行了直播,稍后将会发布回放视频,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文:Vivien Lu 图:Vivien Lu,袁军,任颖,汤艳文

关于我们

《北欧华人通讯》是挪威本地唯一发行的华文媒体,也是自1990年起就被挪威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唯一本地华文杂志。时至今日,《北欧华人通讯》已发展成包含纸媒、网站及多个新媒体平台在内的综合媒体。

《北欧华人通讯》立足挪威,专注中挪两地华人关心的问题,受到挪威华人读者的欢迎。

《北欧华人通讯》目前每季度发行一次,每期60到72页,内容齐全,分类严整,整体内容包含时政新闻、北欧生活实用锦囊,北欧人生、人物故事,艺术教育。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北欧华人通讯》是公益组织,欢迎通过银行转账或者Vipps向我们捐款。

银行账号(SpareBank1 Østlandet):
- 1813 25 27977(Nordic Chinese Communication)
- IBAN-nummer: NO0718132527977
- SWIFT/BIC for SpareBank 1 Østlandet: SHEDNO22
Vipps账号:
- 586770(Nordic Chinese Communication)



%d bloggers like this: